眼鏡蛇、銀環蛇、竹葉青……這些能置人于死地的毒蛇在夏秋季節常出沒于南方的森林、山區和草地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副教授李信平提醒,在野外勞作或喜歡到野外旅游探險者,應穿長袖上衣、長褲及鞋襪,必要時戴草帽。
眼鏡蛇、銀環蛇、竹葉青……這些能置人于死地的毒蛇在夏秋季節常出沒于南方的森林、山區和草地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副
教授李信平提醒,在野外勞作或喜歡到野外旅游探險者,應穿長袖上衣、長褲及鞋襪,必要時戴草帽。
若不慎被咬又無法判斷是否毒蛇咬傷時,應按毒蛇咬傷急救,第一時間燒灼傷口,然后在傷口向心臟方向約3~5厘米結扎, 及時趕往附近的醫院搶救,在24小時內使用相應的抗蛇毒血清治療。
入夏蛇傷患者增多
“每年夏天被蛇咬傷的患者都比較多,特別是廣東和廣西地區,各種毒蛇常會于夏秋季節出沒于森林、山區和草地中。” 李信平介紹,有些病人被蛇咬傷時癥狀并不明顯,但送到醫院時已呼吸困難,病情危殆,明顯缺乏現場及時急救的常識。
李信平稱,我國蛇類有160余種,其中毒蛇約有50余種,有些人被蛇咬傷后短時間內癥狀并不明顯,但同樣會致命。“被毒蛇咬傷,死亡率高達10%。”李信平分析稱,現在除了鄉下人,越來越龐大的有車一族會在節假日到野外游玩,與蛇“狹路相逢”時若驚慌失措不懂得應對,很容易出現險情。因此,他建議在野外勞作或旅游者應盡量穿長袖上衣、長褲及鞋襪,必要時戴草帽,最好手里拿根棍子,經過蛇類可能出現的草叢、樹林、溪畔時,應注意觀察周圍情況。如果遇到毒蛇,應采用左、右拐彎的走動來躲避追趕的毒蛇,或是站在原處,面向毒蛇,注意它來勢左右避開,尋找機會自衛。若確知會有毒蛇威脅,可在四肢涂擦防蛇藥液及口服蛇傷解毒片。
局部癥狀不明顯切莫大意
大多數人對毒的分類沒什么概念,被咬傷后出現明顯癥狀者往往較被重視,而癥狀不明顯者則以為無毒而不放在心上。對此,李信平提醒說,被毒蛇咬傷后并不一定會有十分明顯的癥狀,病人出現癥狀的快慢及輕重與毒蛇種類有明顯的關系,大致可從以下三大類進行判斷:
神經毒型:主要“元兇”有金環蛇、銀環蛇及海蛇等,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經系統。傷口局部出現麻木,喪失知覺或僅有輕微癢感,紅腫不明顯,出血不多,約在傷后半小時后可覺頭昏、嗜睡、惡心、嘔吐及乏力。神經毒吸收快,危險性大,如搶救不及時病人可迅速死亡。一般受傷后的第1~2天為危險期,及時救治后癥狀能較快好轉且不留后遺癥。
血液毒型:主要“元兇”有竹葉青、蝰蛇和龜殼花蛇等,毒液主要影響血液及循環系統,傷口劇痛,流血不止。傷口周圍的皮膚常伴有水泡或血泡,皮下淤斑,組織壞死,嚴重時全身廣泛性出血。病人可伴頭痛、惡心、嘔吐及腹瀉、關節疼痛和高熱。由于癥狀出現較早,一般救治較為及時,故死亡率低于神經毒致傷的病人,但若治療過晚后果則很嚴重,且治愈后可留有后遺癥。
混合型:主要“元兇”有蝮蛇,大眼鏡蛇和眼鏡蛇等,其毒液具有神經毒和血液毒的兩種特性。從局部傷口看類似血液毒致傷,如局部紅腫、淤斑、血泡、組織壞死及淋巴結炎等,從全身來看,又類似神經毒致傷。此類傷員死亡原因仍以神經毒為主。